2)第三十六章 意向达成_荒木泽代走进不科学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看着有些激动的威廉,亚尔林朝他摆了摆手,示意别着急:

  “威廉先生,您先听我说完好吗?”

  接着他顿了顿,继续道:

  “首先是番茄酱的材料成本问题,虽然没有看到具体的配方,但我敢肯定,其中一定少不了糖,您说对吗,威廉先生?”

  听到糖这个字,威廉顿时不说话了。

  17世纪的欧洲不像后世,两块五就能买到一包白糖。

  在这个时期,砂糖在欧洲都称不上是一种食品,它们更多是被当做药品来使用,或者就是那些有钱有权的人用来炫耀其权势和财富的物品。

  把砂糖作为药品的原因,主要是那时候有很多人患有慢性的营养不良症,砂糖具有很高的热量,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是可以立即见效的一种‘特效药’。

  此时一百克白糖的价格差不多要8-9便士,相当于一家人一年收入的1/20。

  小牛家的那点白糖是威廉夫妻匀给小牛的储备资源,若不是小牛当时正在考虑无穷级数的问题,徐云几乎不可能顺利将它带走。

  而教会如果选择与威廉一家合作,届时展望的最少都是格兰瑟姆这种镇市场,前期制作成本显然不是一个小数字——而且还得由教会承担。

  看着气势逐渐有些减弱的威廉,亚尔林再次笑了笑:

  “除了成本以外,格兰瑟姆教区还能提供更高级的渠道——远的不说,起码覆盖东米德兰兹五分之一的区域还是不难的。

  威廉先生,您也是个商人,应该能明白百人购买和万人购买的区别,您说是吧?”

  百人销量赚百分之百,万人销量赚百分之十,后者的利润却是前者的十倍,这是一个连利拉尼都会换算的问题。

  想到这儿,威廉不由朝徐云看了一眼。

  徐云轻轻耸了耸肩,示意自己没有意见。

  亚尔林说的两个理由都非常充分,加上徐云自身在这个时代赚多少钱都带不回去,因此他也没太过计较的必要。

  见此情形,威廉也只好放弃了大盘上的争夺,转而攻向了细枝末节:

  “亚尔林先生,您说的很有道理,不过我觉得七成还是有些高了,六四分您看怎样?......还有就是预付款的问题,我希望最少能拿到八枚基尼.....”

  到了这种锱铢计较的环节,威廉很自然的将称呼从‘牧师’改成了‘先生’,毕竟牧师这两个字在这种市侩的场合有些尴尬。

  随后两人进行了一番讨论,最后达成协议:

  亚尔林代表格兰瑟姆教区与威廉签订番茄酱分成协议,双方∶分成。

  双方将进行一个礼拜的食用观测环节,如若一切正常,将会正式进入量产阶段。

  同时亚尔林将会支付威廉7基尼作为保底预付款,预付款属于分成协议的预支款项,但也具备保底性质——也就是说在番茄酱分成的时候,教会会先减去7这个基数再做分成,不过总利润若是没超过7基尼,也不需要威廉退还款项。

  随后双方在协议上先后按下了手印,在这个民用法逐渐长出萌芽的时代,这种协议具备非常高的法律效益:

  一年多前的1664年3月,有平民便用相似的协议刚告赢了温布尔登的一位爵士。

  十多分钟后。

  三人从教堂大门走出,小牛摸着口袋里的三枚基尼(小牛自己两枚加上徐云当饭费的一枚),脸上不禁笑开了花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94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